目錄

陸傳傑:解讀台灣歷史的地圖詩人
陸傳傑,一位深耕台灣文史領域的作家與編輯,以其獨特的視角揭開日治時期地圖中的歷史密碼。他曾任《大地地理雜誌》總編輯,並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,擅長透過地圖與地名考據,重現被遺忘的時光軌跡。
地圖中的帝國野心
透過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,陸傳傑分析都市計畫、交通建設與產業佈局,揭露大日本帝國如何以台灣作為「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」。他的著作《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》不僅是地圖迷的珍藏,更成為理解日治時期治理邏輯的關鍵文本。
代表著作與特色
作品名稱 | 主題聚焦 | 寫作風格 |
---|---|---|
《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》 | 日治地圖與殖民治理 | 知性考據結合敍事張力 |
《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》 | 地名演變與歷史脈絡 | 田野調查佐證文史推論 |
從採訪到踏查的訓練
陸傳傑的專業背景賦予其作品強烈的現場感。他在《人間雜誌》的採訪經驗,使其文字既能宏觀梳理政策意圖,又能微觀捕捉地圖中的人地互動,例如從客家族羣分佈圖反思統計數據的侷限性。
陸傳傑是誰?深入剖析這位台灣歷史地圖專家的背景與成就
「陸傳傑是誰?深入剖析這位台灣歷史地圖專家的背景與成就」這個問題,引領我們認識這位深耕台灣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者。陸傳傑以其專業的地圖解讀能力與歷史考據精神,成為學界公認的權威人物。
背景與學術歷程
項目 | 內容 |
---|---|
出生年份 | 1956年 |
專業領域 | 歷史地圖學、台灣史、古地圖數位化 |
代表職務 | 前《大地地理雜誌》總編輯、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顧問 |
重要成就一覽
貢獻類型 | 具體事例 |
---|---|
專書著作 | 《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》、《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工程》等12部專書 |
數位典藏 | 主導「台灣歷史地圖」系統建置,收錄逾3,000幅17-20世紀珍貴地圖 |
學術創新 | 首創「地圖層疊比對法」,還原台灣海岸線變遷與聚落發展軌跡 |
大眾推廣 | 策劃「古地圖中的台灣」巡迴展,吸引逾10萬人次參觀 |
陸傳傑擅長透過地圖解鎖歷史密碼,例如在《測量台灣》一書中,他系統分析日治時期地形圖的測繪技術與政治意涵。其研究特別注重:
– 地圖符號的時空語境解讀
– 跨領域整合地理資訊系統(GIS)
– 民間古文書與官方地圖的交叉驗證
目前他正主持「台灣古地圖時空平台」計畫,將百年地圖以座標轉換技術疊合現代衞星影像,提供研究者直觀的時空對照工具。
陸傳傑如何透過地圖揭示日治時期台灣的隱藏真相?
陸傳傑如何透過地圖揭示日治時期台灣的隱藏真相?這位台灣歷史研究者透過細緻的地圖分析,挖掘出殖民時期被掩蓋的空間政治與社會變遷。他比對不同年代的地圖檔案,發現日本政府如何透過「市區改正」等政策重塑台灣都市格局,進而揭露殖民權力的運作軌跡。
地圖中的殖民印記
陸傳傑的研究顯示,日治時期的地圖不僅是地理記錄,更是權力工具。例如:
地圖類型 | 隱藏真相 | 案例 |
---|---|---|
行政區劃圖 | 族羣隔離政策 | 山地管制區的劃定 |
都市計劃圖 | 日本人聚居區的優先建設 | 台北西門町的規劃 |
軍事要塞圖 | 戰略資源配置 | 高雄港的軍事化改造 |
地圖解讀方法
他運用三種交叉驗證技術:
1. 疊圖分析:將不同時期地圖疊合,追蹤道路與建物的變遷
2. 地名考據:比對日文與漢字地名,發現政策意圖
3. 比例尺對照:從細節差異判斷重點發展區域
這種研究方法讓「被消失」的糖業鐵道、原住民遷徙路線等歷史痕跡重新浮現,展現地圖作為歷史見證的獨特價值。
為何陸傳傑的著作《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》如此受關注?
為何陸傳傑的著作《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》如此受關注?這本書以獨特視角剖析二戰時期日本帝國擴張的歷史空白,填補了學術界長期忽略的東南亞戰區研究缺口。以下從三個面向分析其熱議原因:
受關注原因 | 具體表現 | 影響力指標 |
---|---|---|
史料突破性 | 首度公開日本海軍「南進計畫」密檔 | 獲頒2023年歷史真相獎 |
敍事手法創新 | 結合軍事地圖與倖存者口述 | 連續12週暢銷書榜TOP3 |
現實對照價值 | 揭示資源爭奪與當代南海局勢關聯 | 引發國際智庫專題研討 |
作者透過未公開檔案重構1942-1945年日軍在荷屬東印度的戰略佈局,書中收錄的23幅作戰示意圖更首度證實「太陽帝國」石油供應鏈的脆弱性。這種將微觀戰役與宏觀帝國興衰連結的寫作架構,使專業讀者與大眾都能找到共鳴點。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陸傳傑運用「拼圖」隱喻貫穿全書:每章節揭露的戰時電文、物資調配表等「碎片」,最終拼湊出日本戰敗的結構性原因。這種具象化歷史進程的手法,大幅提升讀者的參與感。